热气腾腾的锅内,肉桂和柳橙的香味解冻空气。顺滑的酒体入喉,僵硬的四肢被唤醒,浑厚的果香溢出喉咙,所有人都知道,冬天就要来了。
公元一世纪罗马时期,就有热红酒雏型的相关历史记载。
罗马人热爱葡萄酒,冬天会在酒里加入香料来御寒,他们横扫欧洲的同时,葡萄酒、葡萄种植业,以及制作热红酒的配方也随之传播到欧洲各地。之后,伴随全球化的进程,热红酒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的“冬日气氛王”。
当然,这杯酒的全球化,主要得益于它的易操作性,以及较高的适口度。基于“base+香料+水果”的公式,根据个人口味可以手动调整参数,且居家就能操作。
2018年我们就做过的热红酒!
这种“个人口味”,往往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。
仅仅在欧洲,不同国家的热红酒就有不同的叫法,呈现的香料热饮酒也都具备本国的风土人情。
* 热红酒,在德国叫Glühwein,在英国叫Mulledwine,在瑞典叫Glgg,在意大利叫vin brulé,在法国叫Vin chaud,在俄罗斯叫做глинтвейн。
英国维多利亚时期,常常能找到一款以当时宗教等级制度命名的,叫 Smoking Bishop 的热红酒;热情又慵懒的西班牙人,喝的热红酒就是他们离不开的 sangría 的变形,生动明亮,果味充沛;当然热红酒也不限于葡萄酒做 base,烈酒版本的 Punsch 更是兼容了更多可能性。
毕竟是居家就能 DIY 的酒,使用什么价位的基酒、加入什么水果和香料,都不过遵循着“我开心就好”的原则。
因此此处没有具体配方,但在询问过很多调酒师以后,我们可以提供几个简单的思路!
1. 注重“满口生津”的明亮果味派,可以使用梅洛混合干雪莉,酒体轻盈多情,而且黑加仑、覆盆子等水果的味道会非常显著。
2. 爱好草本香气的“植物人”,在黑皮诺红酒的基底之余,还可以加入草本香料酒去烘托香气。
3. 喜欢水果风味的,可以用同类的材料去加强。比如喜欢苹果味儿,除了切苹果就再放点苹果白兰地;喜欢葡萄味儿,就再扔一把晒干葡萄。
4. 对于香料接受无能,但又很想搞气氛的,可以用香料茶包代替那些西方香料。毕竟西方人是腌在香料里长大的,东方人不是。
5. 懒得自己煮的,就去喜欢的酒吧和咖啡馆喝一杯!
《酒途的告白》里写:“每到十二月,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在小锅子里倒入半瓶红酒,再放进柳橙、姜片、肉桂、丁香、豆蔻和一点点点的黑糖。”
我想这就是冬天的味觉记忆之一,凝聚着无数风味的热红酒,将所有的寒冷都撇在一旁,只把氤氲馥郁的温暖汇集在舌苔。于是我们满怀憧憬,无比期待着新年的开始。
圣诞月,来杯热红酒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