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葡萄酒的世界里,总是充斥着大量的砖家,这些砖家或因为自己的认知、或因为销售时的需要,总是能展现给你一堆科幻般的特效,看似很牛的说法,真的那么正确吗?
闻软木塞就能判断酒的好坏
许多人在开瓶后会习惯去把软木塞闻一闻,通过闻酒塞的香气来判断酒的品质是好是坏。其实,这是错误的示范。为什么开瓶之后会闻软木塞?
原因相当简单,就是确认这支葡萄酒是否已经坏了,但坏了的原因有很多种。举例来说,因为潮湿,软木塞发霉,进而影响到葡萄酒。软木塞太干,空气已经与葡萄酒接触了,放在密不透风的空间等等。
再者,单纯闻软木塞就能闻出葡萄酒的好坏,是非常以偏概全的,葡萄酒必需与空气接触后开始发生变化,才能够品尝到各种味道,而非单纯闻软木塞就能得知的。
看瓶底凹槽的深度就能判断酒的品质
许多人在买葡萄酒时,会刻意把大母指伸入凹槽中,透过瓶底的深度来评断这支酒品质的好坏!
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,也没有任何的根据,酒瓶的凹槽只有两个用意:
1)在运送的过程中,能够减少瓶子因为碰撞而出现风险情况。
2)当酒长时间横放或直放时,酒中的杂质会沉入到凹糟当中,容易集中在一起。
通过酒精浓度就能判断酒的好坏
在过去,酒精的浓度确实是一种分界点,但现在不同了,现在葡萄酒越来越多样化,酒精浓度不再只是一个区别好坏品质的分界。而是让酒体、酒感、酒质多样化的元素,葡萄酒是很感性的,就像每个人的口感不同、认知不同。
同一块牛肉,有人喜欢八分熟,有人喜欢五分熟,有人喜欢三分熟,我们并不能去影响别人的好恶。可参考:同样是葡萄酒,为什么酒精度数不一样?
有名气的葡萄酒才是自己喜欢的
曾经我的一位好朋友跟我说,如果想用一年时间把全世界酒庄的酒喝过一遍,那每一秒要喝3000cc,而且24小时不停,持续365天。葡萄酒千变万化的风味,会因为气候、地形、土壤、温度、品种、收成时间等因素,让葡萄酒存在无限可能。
葡萄酒是追求自己喜欢,而不是去追高价格,今天花200元买到一支自己喜欢的酒和花二十万买到一支自己讨厌的酒。这两种感觉是截然不同的,这世上太多种的葡萄酒,我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,但我们不见得一定需要去买名牌。
葡萄酒放的时间越长品质越好
葡萄酒也是酒,能像威士忌或高梁酒那样放个三十年以上吗?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在酿制前都以陈年为标准,市场上只有30%的葡萄酒可以陈放,绝大部分都属于即饮类型。
收藏类型的酒在刚刚装瓶发布时,口感并不怎么样,酒评家多以“封闭”、“紧实”、“艰涩”、“单宁强劲”等词汇来形容,甚至给予很低的评价,这是因为,这些酒还未经过足够时间的陈年,没有释放出全部的潜力。其实,葡萄酒还是喝掉比较实在一点,葡萄酒确实是有收藏,但葡萄酒像人一样也是有寿命的。
只有红葡萄酒才适合陈年
除了某些较好的红葡萄酒可以陈年以外。如苏玳甜白(Sauternes)、年份香槟(Champagne)、德国的雷司令(Riseling)和来自卢瓦尔河谷(Loire Valley)、西澳、西班牙南部的高品质干白等,都有着可与红葡萄酒相媲美的陈年潜力。
酒瓶一定躺着放才最好
不管躺着还是站着,最重要就是摆放的地方是否空气流通、干燥、低温。把酒瓶躺着放,就是为了迎合软木塞本身特殊的性质,让软木塞能够接触到葡萄酒,从而膨胀阻隔空气进入酒瓶里。
而新世界的葡萄酒已经走向环保,大都用旋转式的瓶盖,所以现在新世界的葡萄酒也可以站着放。随着软木塞制造工艺以及葡萄酒保鲜工艺的精进,也许有一天,我们将不用再纠结葡萄酒的摆放方式。
价格高的酒一定是好酒
葡萄酒不同于其他商品,它的价格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,包括其产区、历史文化、名人效应、品质和评分等。
不过,产自名气不大的葡萄品种、产区或生产商的葡萄酒(特别是进口葡萄酒)可能会有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性价比。